一、野生資源的再生
三葉青在浙江、福建、廣西等地民間有較長的應用歷史,由于三葉青的功效與作用其較顯著的抗炎抗病毒功效和較廣泛的藥用價值,被老百姓譽為“植物抗生素”“藥王”。30年前,三葉青資源較為豐富,除作藥用外,還常做菜肴食用。由于發現了三葉青有效成分既能抑制腫瘤細胞增殖、促進腫瘤細胞凋亡,又能提高機體免疫的雙重功效,藥材價格持續增長,野生資源被狂采濫挖,資源瀕臨滅絕,已于2011年列入“浙江省首批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名錄”和“浙江省重點保護野生植物名錄”。
自然條件下,三葉青的群落結構復雜,伴生植物豐富,但自然生長緩慢,一般達到藥用價值需要3~5年的生長期。目前,現存的野生資源已遠遠不能滿足市場需求,價格居高不下,近幾年上漲幅度大,且有進一步攀升之趨勢。由于三葉青在自然條件下逐漸減少,人們試圖通過人工馴化栽培、現代生物技術等快速繁殖三葉青。因此需要加強對野生三葉青生長環境的系統調查,研究其發育規律,掌握三葉青繁育所需要的生態環境和綜合外部條件,為其人工種植和人工半野生撫育提供參考依據。
編者研究團隊通過實地調査浙江省內常山、建德、磐安、溫嶺、蘭溪、開化、遂昌等地,觀察地形地勢、記錄經緯度和海拔高度,觀察自然生境,伴生植物,土壤類型等,各地三葉青的生長環境頗為相似。開始出現的海拔高度均在300m以上,平均氣溫較低,冬季停止生長,但不枯苗。基本分布在毛竹林下闊葉林下或溪溝邊,土壤含石礫較多,腐殖質豐富,背陰或上層林木郁閉度較高。同時發現部分地區野生移栽后自然生長的植株,在未蔭蔽條件下,生長狀況也較良好。三葉青為草質藤本,具卷須,自然生境鋪地生長或依附伴生植物向上攀緣。說明其具有短日照,喜冷涼、喜濕,怕強光,怕高溫,耐陰性強的獨特生物學特性;伴生植物對三葉青植株起蔭蔽、屏障和支撐作用,同時保持土壤高濕;土壤中的石礫或巖石縫隙,起到很好的通氣作用,保持根部正常呼吸作用。因此,三葉青的引種馴化主要影響因素為日照和濕度。適生地土壤透氣疏松、含水量高。所以,在引種地缺水不利于其生長發育。生長期缺水會導致植株生長緩慢,土壤板結或浸水會導致根部發生腐爛。同時當空氣濕度變化太大時,易造成葉片卷曲枯黃,感染病害。根據考察結果,自然條件下,三葉青天然群體無性繁殖和有性繁殖同時存在,但以無性繁殖為主。一年生三葉青開花率很低,多年生植株開花率較高,但是自然結果率很低。導致該結果的原因可能是,成年植株鋪地生長,結果后很容易腐爛造成。而由于三葉青植株鋪地生長,節上會萌發不定根,在主根死亡或其他因素導致藤莖折斷情況下,帶有不定根的藤莖會發育成新的植株;同時其具有多數塊根,在條件適合情況下,也會發芽長成新的植株。
二、野生資源的保護
三葉青曾是中國至熱帶常綠闊葉林下,特別是遐化次生林下的常見藤本類型,根據標本采集信息和早期的研究調查資料可發現,20世紀60年代該物種廣布于長江中下游地區,資源十分豐富。但現在資源破壞嚴重,因此,應盡快建立保護措施,收集種質資源,建立種質圃,實現資源的活體保存,同時,進行三葉青繁殖、栽培、育種、野生撫育等方面的研究,在其適宜生長的地方進行推廣種植,保證三葉青資源的可持續利用。就地保護是種質資源保護的一個重要方法,可在三葉青種質優良,集中分布的地區建立原產地保護區或者保護廊道。保護區域的建立可以降低三葉青種群所受到的來自人為災害以及經濟發展(如水電、礦產開采、旅游、土地用途改變為作物種植,非法砍伐和火災等)等方面的壓力,利于種質資源的保護。遷地保護是人類搶救珍稀瀕危植物的重要措施之一。這種方法既能保護珍稀瀕危物種,又能建立專類觀賞園,具有保護和進行科普教育雙重意義。是為了避免珍稀瀕危植物,防止在現有的生態系統中滅絕,將瀕危植物的整個植株遷移到個脫離其瀕危生境,有利于其生長繁育的場所進行栽培、繁育和開展相關研究。遷地保護通常通過種質圃的作物品系、基因庫中的試管苗、保護站中的樹種,植物園或種子庫(常規和超低溫)中的種子等方式對種質資源加以保存,作為備份。此外,利用保護、積極開展引種馴化和品種選育研究及加強宣傳教育,并岀臺相應的保護管理規定等策略與方法可作為就地保護及遷地保護的補充手段,進行三葉青資源的保護。
1、建立三葉青種質資源庫
種質資源是藥材生產源頭,是培育優良品種的遺傳物質基礎,在藥材優良品質形成過程中起著關鍵的作用。針對三葉青資源銳減的現狀,急需應加強野生資源保護與管理。因此,必須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和《野生植物保護條例》等,依法加強野生三葉青資源的保護和管理,嚴禁亂采亂挖。在現有種質資源圃的基礎上,進一步收集特色優勢種質資源,豐富和完善已建立的種質資源圃,基本建成能滿足符合不同資源生態適應性的資源保護圃(圃群),為優質藥材育種和生產提供核心種質,結合國家科技基礎條件平臺,逐步實現資源交換共享和有償共享。
2.加強栽培和快繁技術研究及基地的建設
當前,中藥材生產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粗放的小農經濟生產,加強中藥材標準化與道地藥材相結合的研究是資源藥材開發利用的一個重要途徑和發展方向。中藥栽培技術對穩定中藥品質具有重要影響,是實現中藥材質量穩定、可控的重要手段。隨著對三葉青需求量的不斷增加和野生資源日益枯竭,加強三葉青資源的保護和人工栽培技術研究勢在必行。必須抓緊實施藥材標準化建設,選育良種,利用現代生物技術,加速三葉青種苗的規模化繁育,建立標準化藥材種植操作規程(SOP),從產前的種苗生產標準化、產中的生產技術管理各環節標準化、產后的加工儲運標準化,以規范三葉青生產,建立三葉青GAP示范基地,021擴大人工栽培面積,提高效益經營水平。
3.加強資源綜合開發利用研究
三葉青主要用藥部位為地下塊根。福建省、浙江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已收載三葉青塊根,而湖南省中藥飲片炮制規范則收載有三葉青全草,且全草用藥的有華佗風痛寶片、結石康膠囊等,其中活性成分包括黃酮類化合物及有機酸類成分等。目前,除三葉青塊根用于抗腫瘤治療外,三葉青藤莖葉(地上部分)水煎液也常作為抗腫瘤輔助治療方法,且廖淑彬等研究表明三葉青藤莖葉粗提物及總黃酮提取物均具有良好的抗炎作用,說明三葉青地上部分的莖葉可以入藥。此外進一步加強中藥飲片,免煎飲片,提取物、保健品、日化品、植物性殺蟲劑、殺菌劑、飼料添加劑,以及中藥新藥等多方面、多用途的研究開發力度,對于提高資源利用率減少生產過程的浪費、提高附加值、提高經濟效益都具有重要意義。